FingersFlow社群正討論此次蕭邦鋼琴大賽,包括選手表現,也包括比賽的意義、評審的標準等⋯有朋友提出非常好的問題,也有隱藏版高人回答問題,我們整理在此分享:
問:
不是每個聽眾都能理解演奏者經過理解後的詮釋和畫面,每位聽眾對於演奏所表達的東西理解也不同。
對於音樂的深刻層面,不免會涉及主觀面向,評審如何能判定演奏者有彈出蕭邦的感覺、具有深刻意義的音樂? 或許演奏者認為自己有彈出深刻意義、有再詮釋,但評審認為沒有?(註:這是參賽者最要注意的問題,通常參賽者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是練琴,從小就把生命付給鋼琴,如果比賽一下就被刷掉實在冤枉),而即使是評審,也能確實能理解台上演奏家想要表達,而給與相對應的評分和評價嗎?
蕭邦的彈性速度,似乎沒有既定標準說,要怎麼彈?我一直以來都很困惑要怎麼彈(都靠感覺彈)(注:這是學琴者最需要注意的地方,感覺有很多層面,也是生命經驗多寡給予的感知,所以直覺也代表一個人的敏銳度),但我以前的老師說這樣彈ok,有蕭邦的風格,可是換了其他人聽,或許覺得這樣彈不ok?
回答by 畢智華
1. 這個聽眾能不能領會的問題,我舉個例子,我們面對面的人,就算盡情交談辯論,是不是都能全然領會對方的想法?這樣想對觀眾的不理解會不會比較釋然?
2.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,世界上有多少個大師,是可以被所有人理解的?像梵高、舒伯特等等,生前窮困潦倒,曾經面對多少的不解和批判,直到離開了人間才出名,藝術價值才被承認。可是,這些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追求了嗎?沒有,他們依然孜孜不倦地創作。為什麼?他們一定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強烈的幸福和成就感,才能這樣堅持的。所以他們在做的時候,在意的是過程,不斷精進的過程。通俗一點說就是,他們自己玩爽的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,至於能不能被理解被接受被吹捧,這個真的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(現在有資本操作例外),如果你的高度比當時社會上眾人水平都高,憑什麼要符合他們的標準呢?
3. 藝術,一定是主觀的。每個人學經歷不一樣,性格不一樣,頻率不一樣,一定就會有跟他相合的頻率吸引他,就是所謂的共鳴。所以我認為,演奏分兩種,一是自己爽,完全表達自己,另一種是復刻出作曲家的真正含義。如果是後者,其實有點像演員。你必須對這個曲子的時代背景有深刻的理解,同時也要對作曲家的經歷有所了解,並清楚為什麼他會發展出這種觀點和想法,然後把自己代進去他的角色,與作者產生共鳴,從而復刻出他的想法。如果真的做到這樣,其實也像看小說一樣,你完全體會了無數的別人的生命,從而去豐富了自己的生命,也從這個照別人鏡子的過程中,更加地了解自己。
我覺得世界很多規律都是相通的,無論是文字的,影像的,音樂的藝術表現,天分一定是最重要的。第二點是我覺得應該是你對生活的理解,你對生活沒有一定的歷練,或者你對這個世界其他的方面沒有任何的理解,#只專注在音樂上的時候,#你的音樂沒有辦法深刻。所以在講到怎麼樣去理解音樂演繹音樂之前,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怎麼去理解世界的。你的音樂體現的是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,然後才是用你的技巧把它表現出來。
很感謝社群朋友熱烈的討論與思想激盪🌊